Skip to content

Blog

Article Category

YOUTUBE EN

iPhone, Sigh-Phone?

Google-owner Alphabet passes Apple to become world’s most valuable company. 前些時日,才和朋友聊到蘋果在戰略思惟上之強項與弱項。在經營績效上,蘋果是個厲害的角色(Wal-Mart也是);但我從來都對蘋果沒有好感(我對Wal-Mart也是)。 谷歌字母公司全球市值最高企業 Google母公司字母(Alphabet)上季營收和獲利都超越預期,反映線上廣告銷售強勁,成本控管有成。 這是Google改採新架構、將主要搜尋和廣告業務部門(仍稱Google)從風險投資事業分開後,以母公司Alphabet為名公布的首份財報。去年第4季扣除支付給合作夥伴的營收成長19%至173億美元。淨利增加5%至49.2億美元,扣除一次性項目的每股盈餘為8.67美元。 就Google事業(含搜尋、Youtube、Android等)來說,第4季營收增長18%,全公司最大營收來源廣告收入成長近17%,至190.8億美元,點擊付費廣告數量成長31%。Google占集團營收99.3%。 這篇報導說,蘋果單季淨利就有184億美元,Alphabet要用四個季度才賺得到這麼多。但Alphabet市值現在就超越了蘋果,何以致之? MarketWatch的分析: (1) 成長腳步:蘋果上季營收僅增加1.7%(分析師還預期本季將會萎縮),Alphabet營收成長則有19%。 (2) 成長潛力:不僅iPhone,iPad和Mac銷售均萎縮,正在開發的產品也不成熟。反觀Alphabet對未來科技之投資,像是自駕車、Nest智慧家庭、光纖網路領域等,可望比起蘋果自駕車更早收穫投資回報 (3) 投資決策與績效:投資人看好Alphabet的大手筆投資,因為過去績效良好,YouTube就是個帶來大量行動廣告營收的例子。
Read More

Apple to Buy HBO? Content is Not King!

Is content really “king”?  Younger audience tends to watch less TV these days. They binge watch YouTube, 17 , and Games, things didn’t exist before. 內容真的是「王」嗎?我們來看天下大勢。 愈年輕的世代,看傳統電視節目的時間愈少,他們關注的目光被拉往各式各樣從前根本不存在的 YouTube, 17, 手遊等等之內容。 然而,HBO Now 遲至 2014 年底才成立,而它在傳統電視中的收視占比,遠低於它在年輕人用得最多的手機、平板、筆電中之占比,毫無疑問。那麼,掌控極大量優質內容獨領風騷數十年的 HBO,真心還會覺得自家的內容是王嗎? 你的內容「非看不可」嗎? 你的內容再好,對消費者而言倘若不是「非看不可」,倘若在他們常用的裝置裡不存在,它就不是王。而現在大家「非看不可」的東西,有多少還在 HBO 裡? 我們假設你是一位古典音樂愛好者,齊瑪曼是你非常喜歡的一位鋼琴家。如果他和布商大廈合作新出一套貝多芬一到五號鋼琴協奏曲全集,照理來說,你會買。但他如果只出黑膠唱片版本,而你又沒有黑膠唱盤,你會買嗎?如果他只出Blu-ray的錄影版本,而你沒有藍光播放器,你會買嗎?如果他只出CD版而不提供數位下載或串流然後CD又賣完了,你會拼死拼活去eBay或Amazon找二手嗎?畢竟,反正不聽也不會死,貝一到貝五的版本MUZIK上隨隨便便就有十個八個,沒缺那麼大吧?
Read More

Cord-Cutters – The Nightmare for Cable Providers to Come ?

We been expecting cord-cutters for a while and have yet seen any moves. 剪線潮,喊很久,卻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Cord-Cutting Might Not Be So Bad for Cable Companies Today, video is only about 40% of cable companies’ profits… For a typical cable operator, a 10%
Read More

The Internet Era – Does the Music Industry Understand Consumers?

The main reason the music industry in Taiwan not catching up with the Internet Era is the lack of data. 「最近比較煩」的老段以後要幹什麼   「……因為鮮於接受媒體採訪,許多人對滾石老闆段鍾潭的印象仍停留在周華健《最近比較煩》中的這句歌詞之上。 老段說:『互聯網正在摧毀創作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聯/我也怕有一天,音樂走上照片沖印業的末路。音樂產業大環境不樂觀,我個人認為比較大的問題在於產業跟消費者基本上是脫鉤的。……』」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50925/15229814.html   音樂產業和消費者脫勾的主因來自大環境不樂觀? 我對段先生是抱著高度敬意的。身為當年公認流行樂界之成功典範,但在面對科技所帶來之改變時,這位大腕兒仍然不停地勇敢嘗試、與時俱進、並且到今天還繼續活著。但是,他所講的這點,我有不同的看法。 「……當年我們做唱片,壓成一張張CD,如果這個藝人表現很好,唱片製作也不錯,那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有人買你的唱片。唱片公司和消費者之間存在著一個直接的關係。這一點對於經營公司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之前做事,真的蠻清楚該怎麼下手,賺錢賠錢真的是結果,絕對不是目的,做得不好就摸摸鼻子去檢討。然而在互聯網的長期影響下,這方面就發生了脫節,譬如大家都知道《小蘋果》很紅,但紅到什麼程度,這個概念就變得很模糊。CD時代之所以清楚,是因為消費者要花錢,而現如今,比如你一天聽了500首歌,可能有些聽20秒就跳過去,聽者在做這些決定的時候沒有代價,所以可能會比較草率,沒有辦法體現他對這個東西的認可。這個是我覺得大環境不好的地方…」 下面幾件事,老段,您不會不知道吧?! (1) 當年CD裡,總是兩首好聽的搭八首爛歌+充數的演奏曲 (2) 當年出一張CD,打歌宣傳行銷動輒破千萬台幣;因此,像陳明真這種五音不全的傻B歌手發片,都能在90年代銷售排進連續多周前十名 (3) 究竟是什麼樣的消費者、聽多少次你的歌、又在何時何地聽、過了多久又挖出來再聽、聽你的歌是第一次就跳過還是一直連續聽個不停… 等等的data,當年的唱片商CD賣得再火也無從得知。但這些KKBOX或Spotify都有,那究竟是「Internet讓音樂和消費者脫勾」,還是反而形成更緊密的連結? 至於,唱片商和串流平台商依其合約所取得的streaming royalty report裡,有沒有要到這些data,則是另一回事,和Internet無關。
Read More

Internet Neutrality Rules? Justify the Conclusion Later

The current controversies  about Open Internet Order revolve around the fact that FCC is fixing things that are not broken. How 關於美國是否通過Open Internet Order(在台灣較常見的用語是Net Neutrality rules – 網路中立性規則),在美國引爆的爭議不止一端。其中最根本性的,是批評他們 “try to fix things that are not broken.”沒壞的東西,費勁修它作啥? 豈非治絲益棼?但現在看來,Obama和Tom Wheeler是吃了秤砣鐵了心,非讓FCC通過Open Internet Order不可。 2014年1月14日,基於Verizon對FCC上個版本的Net
Read More

Nice-to-have vs. Must-have

How many of us are music fanatics, consider it life necessity and have to listen to something everyday?
Read More

The Value of Legitimately Streaming Music

The CD sales had declined drastically in 21st century, we really can’t blame it to music streaming services after iPod, MP3 player, CD ripping and pirated music both on the Internet and in the night markets.
Read More

Music Streaming Services vs. Copyright Holders

PUNCHLINE is a aspiring new media in Taiwan. But every time when it weighs in on digital media, its arguments can barely scratch the surface of the reality.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