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bout us

eCounsel group

A boutique firm with unparalleled expertise 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We have good command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legal practice, and have undertaken highly regarded cases. Because the small business scope, we pay more emphasis on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nd choose clients with deliberation. The managing partner not only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s in various legal issues more over than 20 years, but invests and manages several technology companies. In addition, he always checks each case rigorously. Clients’ business objectives are our primary focus. To achieve the same in the most cost-effective fashion trumps all seemingly sophisticated legal discussions.

The Value of Legitimately Streaming Music

2014 - 11 - 07

The CD sales had declined drastically in 21st century, we really can’t blame it to music streaming services after iPod, MP3 player, CD ripping and pirated music both on the Internet and in the night markets.


進入21世紀之後,CD銷量早已鉅幅下滑,出現iPod, MP3 player以及CD ripping以及線上和夜市賣盜版音樂光碟這種事情應該怪不到串流音樂業者吧?

還記得當時兩家P2P業者Kuro和ezPeer?2004年KKBOX問世之前,那兩家公司一毛錢都沒付給任何音樂人,專幹百分百的海盜。國外呢,也早在Spotify和Pandora等出現前就有一堆超狠的P2P,從Napster到eDonkey和BT等等,都別說音樂了,連電影和其他侵權內容都一次掃光,哪個權利人有因此而得到任何對價?

現在合法的數位音樂平台已經成為主流媒體之一,任何音樂人都有權選擇自己作品呈現與散布的方式。有的人可以只透過Youtube去發行MV,有的人可以只上Spotify等串流服務,有的人也選擇只出實體CD。至於哪種容易被盜版,如何才能賺到更多的錢,本來就是音樂人自己的生意經。

再來算算數學。什麼吻別之類的一百二百萬張這種東西是上世紀的事,不要再拿出來講笑話。現在即便是天王級的,真實銷售能上得了十萬,香檳都不知道要開多少瓶了。如果我們說市場上平均每位藝人的專輯都能賣到三萬張,每張市價$350,一張流行音樂CD的市場末端產值也不過就是一千零五十萬,一年如果總共有一百張CD也才不過十億零五千萬的市場,全部的音樂相關權利人能分到的錢加總至多也不過六成左右,通路行銷和物流費用至少吃掉四成。大家如果知道光是台灣的串流音樂,現在一年能給出多少權利金,就會看到串流平台是否真的有為音樂人創造價值。

Recommended article 

Flaws in Compliance Regulations for Financial Sector

After a detail analysis of these 16 items for Financial Sector, we main regulations are as follows. 筆者综合分析這16則規範,其對於金融業應如何實施法令遵循ㄧ事,主要是作出下列要求: 設置遵守法令主管(compliance officer) 金融控股公司內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實施辦法要求公司必須建立遵守法令主管制度,指定一隸屬於董事會或總經理之單位,負責制度之規劃、管理及執行,並指派高階主管一人擔任遵守法令主管,綜理法令遵循事務,至少每半年向董事會及監察人報告2。 遵守法令單位應辦理事項 建立清楚適當之法令傳達、諮詢、協調與溝通系統。 確認各項作業及管理規章均配合相關法規適時更新,使各項營運活動 符合法令規定。 訂定法令遵循之自行查核及評估內容與程序,並督導各單位定期自行 查核執行情形。 對各單位人員施以適當合宜之法規訓練3。 自行查核法令遵循作業 金融控股公司自行查核法令遵循作業,每半年至少須辦理一次,其辦理結果應送遵守法令單位備查。各單位辦理自行查核作業,應由該單位主管指定專人辦理4。 上述的「設置遵守法令主管」、「遵守法令單位應辦理事項」以及「自行查核法令遵循作業」是這16則規範當中關於法令遵循的最主要規定,當然不同事業種類之規範各有細微之不同,不過都不超出這幾個方面。唯一值得注意的是,針對保險業,主管機關在「保險業內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實施辦法」當中有針對「法令遵循制度」5、「法令遵循計畫」6與「法令遵循手冊」7作出較為明確的綱要性要求,在此即不加以贅述。 前述的金融產業相關規範當中所提供之法令遵循計畫作法,大多是要求企業必須建立一個直接隸屬於董事會或總經理之遵守法令單位,並且指派高階主管擔任法令遵循主管,綜理法律遵循事務與負責法令遵循制度之規劃、管理與執行,也都有列舉出法令遵循單位必須辦理之事項,以及每半年必須自行評估其法令遵循計畫之執行成效,並且保留相關工作底稿等等。 本書認為,這些看似具體的法令遵循計畫規範的確是可以給各公司指出一個大概的方向,讓公司企業得以依此方向去實施自己的法令遵循計畫,但是這些規範都還是漏掉了一個重點,這個重點就是企業內部的「文件」,文件的管理不僅在內部控制制度上佔據核心的地位,在法令的遵循上一樣是關鍵中的關鍵,最大的原因在於,企業的任何商業活動都會以文件的方式呈現,這些文件就是執行法令遵循計畫的最佳著力點,若相關的法令遵循計畫規範不能夠抓到這個重點的話,其規範不管如何去制定,其效果都相當有限。為了避免企業一再不慎違法、也為了要使有能力為企業判斷商業行為有無違法之虞之人士得以即時接觸重要文件,法令遵循之法律規範應該要加入文件管理的機制方為妥適。 參考資料: 1. 由於各規範內所要求建立之法令遵循計畫大同小異,所以本文主要以金融控股公司內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實施辦法之內容做說明,若有其他特殊之規範才會另外列出。…

Tech Industry: Too Many People, Too Little Work

Tech industry has changed, there are far less jobs for for more people in the technology sectors in U.S 躋不進科技業的美國勞工,恨啊… 何出此言?請看華爾街日報此篇報導。 The five largest U.S.-based technology companies by stock-market value—Apple, Alphabet, Microsoft, Facebook and Oracle Corp.…

Poverty an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Taiwanes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data shows that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6, 2 out of 10 low-income/middle-income people are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2. More troubling, underage teenagers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