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bout us

eCounsel group

A boutique firm with unparalleled expertise 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We have good command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legal practice, and have undertaken highly regarded cases. Because the small business scope, we pay more emphasis on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nd choose clients with deliberation. The managing partner not only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s in various legal issues more over than 20 years, but invests and manages several technology companies. In addition, he always checks each case rigorously. Clients’ business objectives are our primary focus. To achieve the same in the most cost-effective fashion trumps all seemingly sophisticated legal discussions.

Pension Reform Basics: Exceptions for Legitimate Expectation

2015 - 01 - 15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scrutiny over the pension system of military officials, civil servants and educators in Taiwan. Our tax payments indeed have been allocated largely to keep the promises which our governments made to support the system. No matter how you look at it, it is disturbing.

財務難撐,放棄承諾又何妨

近來,指責軍公教「爽」退之聲浪不斷;的確,我們所繳納之稅款中,有相當大之部位被撥充支應以前的政府對其員工之退休金之承諾,這不論從任何角度看,都令人難以忍耐。

不過,為已退休之軍公教緩頰的立論,亦非無理。他們當年進入公家環境上班,所取得之薪資、退休條件、以及退休後之給與,都是依法按政府之承諾所取得之權利,他們信賴政府制度,何錯之有。更何況,如果是在經濟大起飛之年代,前往私部門上班所取得之報酬確有可能遠高於公部門,軍公教人員願意領取相對之低薪,換取終身之保障,在那種情境下亦非不能理解,也不值你我事後批判。

但是,台灣陷入財政困窘、國債高築屢屢破表,依公務人員退休法等之政府原始承諾繼續支付退休金將會導致政府投資倒退、人民工作意願降低、國家發展遲滯… 都是事實。不朝減少給付之方向進行改革,淒慘的希臘,是很好的借鏡。

我們在這裡,謹提出幾個法律上已經存在的概念,給大家參考,希望能有助於終結抽象理念式的辯論,回歸到以現在政府的合理財務負擔能力為基礎,去務實地解決爭議。簡單一句話的結論,就是「絕對的信賴保護不存在」。

給付在經濟上不能、情勢變更、可歸責性

(1) 「以不能之給付為契約標的者,其契約為無效」- 民法第246條第1項

這條關於「給付客觀不能」所帶出的法學討論,有相當一部分就在於「經濟上不能」的態樣。講成白話文,雖然雙方已經訂立契約,但如果契約裡要求一方所承擔的義務,在經濟上不可行,這就是經濟上不能,比方說「A與B訂約,由A支付一千萬台幣,B必須在一年內造出一艘能夠進行大海撈針任務的特用船隻」。由此看來,白紙黑字的承諾,不論以法律或以契約作成,也不論承諾人是政府還是企業還是個人,真的都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地遵守不可嗎?

(2) 「契約成立後,情事變更,非當時所得預料,而依其原有效果顯失公平者,當事人得聲請法院增、減其給付或變更其他原有之效果。」- 民法第227-2條第1項

情事變更?經濟環境嗣後變差,當然屬於情事變更,對吧! 顯失公平?如果繼續照原定年金標準支付,將拖垮財政、擠壓其他同樣重要之預算科目,當然也算顯失公平,對吧!那麼,原定給付額度之刪減,也就成為可討論之題目,對吧!由此看來,白紙黑字的承諾,不論以法律或以契約作成,也不論承諾人是政府還是企業還是個人,真的都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地遵守不可嗎?

(3)  「因不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者,債務人免給付義務。」- 民法第225條第1項

如果債務人已經盡力,但偏偏以業界之工藝技術水準,不管怎麼樣都無法達成所承諾的產品品質,那麼這樣的給付不能,是否還可歸責於他呢?如果有可能可以被認為債務人是不可歸責的,那麼縱使發生了給付不能的情況,法律就會免除其給付之義務。同樣地,如果無法期待債務人能預見訂約了數十年之後的經濟情勢之改變,那麼,債務人那時發生了給付不能之情形(以政府而言,如果財政已經到達舉債上限、或是為了退休金之支應而將擠壓其他政府之義務因而產生法律衝突之情況…..),免給付義務就會成為必然之結果。由此看來,白紙黑字的承諾,不論以法律或以契約作成,也不論承諾人是政府還是企業還是個人,真的都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地遵守不可嗎?

我們不應指責原有之軍公教不正義,那不是他們的錯。但是,現在政府一窮二白,而正義又是必須付出代價的;這代價如果高到一定程度,人民揹得動嗎? 政客能強以正義為名,要求人民揹一輩子嗎?畢竟,法律是死的但經濟是活的,‎而脫離現實的承諾只是口號。最終,錢如果給不出來還是得砍。

Recommended article 

Caught in the Middle : Korea's next Move Against U.S and China

Love it or hate it, just like U.S military’s global power projection, the rise of China is as much an issue that we can’t avoid. From our perspective, we hate Washington more than Beijing. But we…

Crooked Construction Firms(Part 2)

追訴法律責任?大家別傻了。 一案建商,遠比消費者、比政府更精於算計,要比奸比賤,我們是贏不了的。 曾有律師投書向媒體表示:「像這種法律責任事沒有時效消滅的問題,就算公司結束了還是可以追究負責人。」 我們不這麼樂觀。 建案完銷,股東把賺的錢分一分,公司就辦停業或解散,你覺得董事長或總經理還會把錢留在身上、把財產放自己名下,等著將來自己起的樓被發現是海砂屋、或輕輕一震房子就倒時,供屆時賠償之用? 也許讀者認為可以用刑事責任逼他們展現誠意? 可預見的狀況是:賠償金十億,而這些不良建商負責人被法院以業務過失致死判二年,最後關個一年半就假釋在外。 或是開公司期間,這些建商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根本是每個月領三萬元車馬費的人頭? 那要不要再出個殺手鐧,立法禁止任何一個建商在房子蓋好後到住戶同意非因瑕疵而拆屋重建(例如都更)前,全部售屋所得均不得以股利或任何其他模式處分掉、更不准解散清算?(能想得出這種橋段的人肯定不知道憲法上的平等權和財產權保障是什麼意思) 故此,這幾十年來台灣建築業生態上常見的現象該如何解套,請見下篇「民刑事責任,對掃蕩瑕疵建案毫無幫助」。

Thoughts on Third-Party Payment: It's a Fad

We have been through this topic in 2013. Third-party payment hasn’t been an “issue” in Taiwan. There is no problem to solve. 遊戲業攻支付 Q4激戰 「……目前樂點行動支付除將介接橘子集團旗下事業體,在全家、玉山、台灣大車隊、微程式等策略合作布局下,也將大幅拓展樂點行動支付應用場景,未來服務版圖將涵蓋遊戲、電商、P2P、娛樂、餐飲、交通、消費等線上至線下領域… 劉柏園表示,現階段將由自動找零的小額支付據點開始切入民生應用,讓消費者在販賣機、自助洗衣機、置物櫃、停車場等據點,能夠享受便利的行動支付服務,未來第三方支付也將成為集團營收主力……。」http://udn.com/news/story/7254/1218056 我早在2013年就講過了(http://goo.gl/DqJmEH);第三方支付,從來在台灣就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沒有問題待解決,你想在這裡開辦事業,當然可以,但是,就得為消費者帶來新價值,否則誰理你。不論智冠歐買尬或橘子,想跳進來玩如果又必須創造新價值,唯一能想像的作法,就是像早期各家銀行為了衝信用卡的發卡量,所提供給消費者的各種優惠。 但是別忘了,當年銀行就信用卡給出優惠衝量,還有兩層的思惟:(1) 循環信用上看20%的利息收入、(2) 信用卡收單還有平均2%以上的清算清分手續費可收。 第三方支付呢? (1) 預付儲值,哪來的利息收入。(2) 悠遊卡能收取之清算清分手續費在超商這些零售點已經低到0.5%以下。 (更別提,悠遊卡還身兼交通票證,遊戲業有什麼?! 你要靠哪邊生出來的錢給消費者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