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bout us

eCounsel group

A boutique firm with unparalleled expertise 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We have good command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legal practice, and have undertaken highly regarded cases. Because the small business scope, we pay more emphasis on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nd choose clients with deliberation. The managing partner not only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s in various legal issues more over than 20 years, but invests and manages several technology companies. In addition, he always checks each case rigorously. Clients’ business objectives are our primary focus. To achieve the same in the most cost-effective fashion trumps all seemingly sophisticated legal discussions.

Healthcare vs. Drug Price

2015 - 12 - 09

Media in Taiwan has been reporting that drug price investigations result in low drug price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hreaten to leave Taiwan.


台灣諸多媒體,一面講因為藥價調查造成健保核價太低、一面說原廠藥要退出台灣,連續不間斷地放送國外藥廠勾結醫師所發表的業配新聞。

他們藉此恐嚇公眾,並灌輸有病也無藥可用的醫療困境。

健保在藥品這個問題上當然有大問題,我們也認為核價這件事情應該有更合理的彈性。但是,大家是否清楚,在台灣,醫師開處方箋過度浮濫(順應病人要求)、病人的部分負擔太輕(上限NT$200)、各醫療院所為相同病人開立重複藥物、病人持處方箋取藥後未服用而廢棄之比例過高等的情事,已經造成台灣健保藥費在健保總支出上占有25%的比例。

我們再看看這篇WSJ報導:

Specialty medications for ills such as cancer and multiple sclerosis are so pricey that despite making up only about 1% of prescription volum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hey account for 28% of its drug costs, said Kenneth Horstman, director of benefits and compensation. Pharmacy costs are about 17% of its health plan’s spending, up from less than 14% in 2013

明尼蘇達大學給其現任及退休教職員與家屬(約39,000人)的醫療保險中,支付癌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的藥,雖然僅占處方箋的1%,但卻拿走了28%的藥費。2013年,藥費占全部醫療開支的14%,到2014已經到了17%,而17%,已讓老美陷入困境。

Another increasingly common strategy is “step therapy,” which requires that patients to be treated with lower-cost drugs before the health plan will pay for a more expensive option. This year, about 69% of employers had step-therapy rules, compared with 56% in 2011…

藥價年成長幅度近10%,高於其他醫療支出之成長幅度一倍。因此,愈來愈多的美國醫保方案,要求採用漸進式治療,也就是只准醫生處方箋上先開低價藥(否則不准核銷),如果無效才能再開較貴的藥品。2011年時只有56%的雇主採用這種模式的醫保,今年,升到69%。http://www.wsj.com/articles/employers-battle-drug-costs-1450488416

當然,還有其他措施,比方說提高病人必須自付的藥費的部分負擔。明尼蘇達大學已將最高上限調到了USD75,等於台幣$2,400,是台灣健保藥費部分負擔的12倍。

藥價與醫療保險政策,不是僅需搞定藥廠金援就可輕易解套。

Recommended article 

Can Apple Beat Spotify's First-Mover Advantage

Apple, Feeling Heat From Spotify, to Offer Streaming Music Service 「With its dominant position in music threatened by a decline in download sales, Apple Inc.is preparing to launch a direct rival to Spotify AB and other popular services…

Internal Data not Accessible and Bad Execu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de of Internal Controls System Establishment for Public Traded Companies”: Public traded companies should review the effectiveness of its internal controls system annually. 根據「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之規定1,公開發行公司應該每年自行檢查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有效性,內容必須涵蓋所有的內部控制制度,同時公司本身要訂出一套內部控制制度自行檢查作業之程序與方法,將檢查結果製作成內部控制聲明書之後呈報主管機關備查。 根據實證研究報告所蒐集之問卷指出2,在這個「內控自評」之過程當中,內部稽核單位會遇到的困難除了前述所提及的人力不足、資源有限之外,還會出現公司內部機密資料不易取得、資訊運用欠缺的問題。 讀者或許會納悶,公司內部的稽核部門,或是其他部門如業務、行銷部門既然都同屬一家公司,理應容易取得其他部門的資料才是,又為何會有此種所謂「內部機密資料不易取得」而無法稽核的情況呢? 事實上,不難想像在一家頗有規模的公開發行公司當中,各個部門各司其職,而且在資料的管理上也是分由各種不同部門負責,而通常內部稽核部門因其職責所在,容易被其他部門視為找麻煩的部門,如果內部稽核部門不受到管理階級如總經理、董事長的大力支持的話,其他部門當然不會願意提供稽核部門真正所需要的資料,畢竟,沒有人會願意自接瘡疤的。 如果沒有相關的業務資料及文件,也會造成內部稽核人員的工作內容無法受到監督,內部稽核單位的工作是監督、查核各單位的業務,而內部稽核人員本身也必須受到董事會的的監督3,但是如果內部稽核人員所繳交的稽核報告當中都沒有各業務單位的原始資料、證據,董事會根本無法監督其工作內容,內部稽核單位有沒有認真執行任務不得而知。 如此一來,得不到應有的資料根本無法確實稽核相關業務,也無法再被董事會監督4,內部稽核報告內未附工作底稿及相關資料是一個實務上常見的缺失,必須受到企業經營者的重視。 1. 請參「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第22 條。 2.…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第肆章 – 內控基本觀念二】    既然內部控制是一種過程,那麼理論上從人類有群體社會之後就會出現內部控制的事實,比如說如何經營一個初始的家庭或是聚落等等。而在企業活動中,內部控制一詞最早是在1949年由美國會計師協會所提出來的。 依據1949年被提出的定義,內部控制是為了達到確保資產安全、確保會計資訊的正確、促進營運效率及確保員工遵循既定的管理政策之方法與措施,與現今廣為接受的定義是差不多的。 1950年內部控制第一次出現在美國的法律當中,要求公司要有相當的內部控制。 1958年美國會計師協會又將內部控制區分為會計控制及管理控制,前者著重財務文件的正確性及資產安全,後者促進營運效率及法管理政策之遵循。 1977年美國頒布「懲治外國行賄法案」,規定凡是受1934年證券交易法案規範之公開發行公司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內部控制。    1988年美國會計師協會澄清及擴大內部控制的觀念、認為內部控制結構包括三種組成要素:控制環境、會計制度、控制程序。    1992年美國COSO委員會提出「內部控制:整合性架構」(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1994年提出整合性架構的補充報告,除了提出內部控制三大目標外還提出了五大組成要素: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資訊與溝通、監督。    1996美國會計師協會修正其審計準則公報,確認內部控制的架構是由COSO委員會提出的五大要素所組成。 1996年COSO委員會提出「內部控制衍生議題」(Internal Control Issues in Derivatives Usage)的研究報告。 2002年美國因應2001年所發生的恩龍案而制定了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其中第404條要求公司於提出年度財報時必須附加關於內部控制制度建立、維持及其有效性評估之報告,第302條則規定公司管理階層必須提出聲明書,保證公司揭露之財報或內部控制等相關報告所提供之資訊為真實。 整體上看來內部控制經歷了三種不同的階段,最初內部控制的概念是源自於內部牽制,一件事情分別由公司內的兩個人或兩個部門以上來處理,藉由互相牽制的辦事方法來防止舞弊或錯誤,此種分權的概念在18世紀工業革命後,大型企業出現後受到歡迎。 1940年代內部控制的概念慢慢擴及到企業的的各個領域,內涵已經包括了企業整提的經營手法及各種企業內制度,並且可以區分成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各國法規也逐漸要求公司的內部控制符合相當的水準。內部控制制度在這個階段當中逐漸深化以及具體化。 於1990年代後內部控制又進入新的里程碑,COSO委員會針對內部控制制度提出三大目標、五大構成要素等,成為全世界內部控制制度理論的權威性研究報告,其內涵遠比先前的任何一個概念都來的廣泛。 參考資料: 1. 陳文彬,企業內部控制評估。2-3頁。 2. 内部控制的演進及其發展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