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bout us

eCounsel group

A boutique firm with unparalleled expertise 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We have good command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legal practice, and have undertaken highly regarded cases. Because the small business scope, we pay more emphasis on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nd choose clients with deliberation. The managing partner not only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s in various legal issues more over than 20 years, but invests and manages several technology companies. In addition, he always checks each case rigorously. Clients’ business objectives are our primary focus. To achieve the same in the most cost-effective fashion trumps all seemingly sophisticated legal discussions.

Digital Media Business Model : Advertising or Patronage ?

2016 - 10 - 13

A well-written, 3000 words new report with a unique point of view versus a fluff shared fanatically on social media, which has a higher value?


一篇編採俱佳、有獨立觀點的3000字報導,和一篇社群瘋轉,賺飽點擊的農場文,哪篇價值比較高?Rocket Cafe的這篇文章,試圖解釋現今媒體業中,新聞價值與廣告價值的不對等關係,並提出讓兩者連動的解決方案。

(以下摘錄自連結之本文)

美國廣告市場中由程式化購買的比例將達到73%,年成長率高達44%;而這些幫新聞內容出價的程式,根本無法分辨新聞內容是嚴謹的調查報告,還是根本就是瞎掰的!

所以結論就是:這個市場並不鼓勵獨家新聞,也不鼓勵傳統新聞學中努力跑新聞這件事。

如何讓新聞價值與廣告價值連動?

每一則從內容管理系統(CMS)中刊出的文章,都要附加一組精確的內容品質「標示」(也可以是標籤),以區分出調查報導和綜合報導、深度剖析或是簡短的描述等等。這些標示或標籤要能反應出參與內容產生的人數,並且能為廣告伺服器解讀,讓機器理解文章的獨特價值,提升廣告售價。

我們的簡單評論:目標值得鼓勵,作法需要調整。

所有朋友們都知道,我們對true journalism之敬重。然而,這篇,作者搞錯了方向。在文化領域裡的某些內容,其價值(用傳統的觀點判斷)確實高於其他內容(就像我們不必浪費口水討論,古典樂和流行樂的價值孰高孰低一樣)。但是,廣告版位在透過自動程式化購買時,平台對「所謂高價值」的內容下tag,然後讓那兒的廣告售價升高?

從「下廣告」,到「文化贊助」

它必須從單純的「下廣告」,昇格至「文化贊助 cultural sponsorship」的思惟層次;畢竟,那顯然不是單次點擊或千次露出的價格能算得了的東西。假設全站每月PV上千萬、而該篇高價值文章的PV只有一千,若僅單純從數學算,那篇文章的版位只能為平台貢獻萬分之一的營收。但是,倘若有品牌主願意基於自身形象、公益、或社會參與之角度,獨家贊助當月、該文章(或專欄)之版位,其所貢獻之營收亦可能跳升千倍甚至萬倍。但這樣的贊助者,會願意讓 “Sugardaddy” 這種包養媒合服務透過程式化購買,與其共享該版位的讀者目光嗎?

廣告和文化贊助之訴求對象與銷售邏輯是不同的,請再想想吧。

再看更深一點點,若某個新媒體裡,動輒夾雜農場等級之文章與高價值文章的,能是什麼等級的新媒體?即便那個平台免費,相信許多讀者也絕不可能沒事上去逛:在Facebook上看到該平台的文章分享,即是內容不錯,因為平台文章良莠不齊,可能連點都不會點。

所以講回來,那招,基本上行不通。

極小化的訂閱媒體

如果是我們來辦報,帶著有傳統浪漫新聞人之情懷的團隊,想推「高價值」的文章,那就一定會先從極小化的媒體(發行頻率可以先從weekly做起,未必需要daily)做起,繼續走原始「訂閱+廣告」的路。發行了一百多年的WSJ華爾街日報目前有二百多萬付費訂戶、其數位訂戶近半、訂閱收入平均每戶每月破台幣千元、數位及印刷版本之廣告亦稱穩定,已是當代奇蹟;然而,其母公司News Corp.仍無法自外於當前之大趨勢:〔傳統高價值媒體式微〕,其目前市值僅不過80億美金。就連Snapchat這種鬼東西在IPO時都等於三個News Corp.,所以論收入、論內容之價值, 意義有很大嗎?

這社會上有很多帶著浪漫、崇高之心境,從事各種志業的人,他們只求有尊嚴地活下去,而不求聞達於諸侯。找出對的路,我們會真心相挺。

Recommended article 

59 football fields large, 10 million items and Kiva robots

In around 10 years, Amazon has turned from a website that sells books to a e-commerce conglomerate that beats its competition in its cloud business. 以下Fox News的報導,只有五分鐘,和讀者們分享。對Amazon而言,這只是它的109個物流倉庫之一。 Behind the scenes of an Amazon warehouse Amazon這家公司僅僅不過用了短短(從全球零售業的發展來看)的十幾年,就從一家線上賣書的公司,變身為舉世電商的龍頭、又笑傲雲端最核心的技術與商業模式、並且在消費生態系中無縫整合影、音串流之服務。 我們這十幾年來最有興趣的研究課題之一,就是Amazon的思維模式。密切觀察它的發展、不斷使用它所提供的各種產品與服務,就會知道它歷來總共作過哪些嘗試、犯過哪些錯誤、以及創造了哪些可能。…

Internal Control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Corporate governance generally means a set of methods to manage and supervise corporations. (一)公司治理的意義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概念一般泛指公司管理與監控之方法,依照中華公司治理協會之定義,「公司治理係指一種指導及管理並落實公司經營者責任的機制與過程,在兼顧其他利害關係人利益下,藉由加強公司績效,以保障股東權益」,一家公司成立的目的不外乎是獲取最大的利潤,而公司治理就是在幫助經營者尋找一個最佳的經營、管理公司的方式來為股東尋求最大的利益。而公司治理除了保護股東之投資、謀取經濟上之利益而討論經營與所有權之衝突之外,亦討論其他關係人相互間、與公司間之互動對公司之影響,由此可見公司治理的範疇相當廣泛。 其目的在於保護股東及債權人之權益,因為公開發行公司所取得之資金是來自於市場投資人或是債權人,所以對於社會、股東、投資人負有一定的責任,在公司董事會的結構中提供監督、顧問的角色,使公司透明度增加、投資人信心增強,進而提升公企業競爭力。 公司治理的架構基本上可以分為內部監控機制與外部監控機制,內部機制是指公司透過內部單位自治的方式來管理、監督公司之業務而設計之制度,如董事會、股東會、監察人、獨立董事之運作以及內部稽核制度之設置。外部機制則是經由法律的規範、主管機關的管控、會計師以、律師的查核意見及市場的監督力量來防止經營者徇私而全力追求公司最大利益。 公司治理已經成為政府當局以及民間企業的努力方向,完善的公司治理對於企業本身有極大助益,諸如:健全公司經營策略、有效執行並予以監督、維護股東及債權人權益、資訊透明化、強化競爭力、面對危機時具有較佳應變能力、較易吸引國外資金等。 (二) 內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下之角色 內部控制是眾多公司治理規範方法不可或缺的一環,於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公司治理的架構可以大概分成內部監控機制以及外部監控機制,內部監控機制在處理的問題就是希望能透過公司內部的單位來監督公司各種業務的執行,諸如董事會、股東會、監察人、管理階層以及內部稽核單位等等。 既然內部控制制度是著重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並且是由公司的管理階層負責建立、其成效受到公司內部大小單位配合與否而影響,本身也屬於公司治理內部監控機制之一部份,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在1999年5月發表之「公司治理原則」(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中所提出的三領域五原則與內部控制三大目標不謀而合。 所以說穿了,其實內部控制制度本身的出現就是為了要實踐公司治理的精神,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保護公司各種利害關係人的利益,而我們就必須有不同的辦法來達成這樣子的目的。諸如:公司內部設有股東會、董事會、監察人或是獨立董事等內部機關來監督、制衡經營階層;政府除了制定相關的法令規範之外,也另有行政院金管會來從事外部的監督工作;內部控制制度則是著重於整個組織的運作流程,希望能夠透過這樣子的流程制度設計,來達到目標。當然上述的各種規範、制度都是彼此相輔相成的,無非都是希望企業能夠有好的公司治理。 (三) 內控三大目標 每一家企業都會有自己希望能夠達成的目標,最常聽聞的可能是希望今年的營業額達到多少、預計擴張幾家營業據點之類的。當然,公司有大有小,經營的項目也千奇百怪,各公司企業欲達到的目標自然也是推陳出新的了。…

Neflix in Taiwan, Same Price for Less

Neftlix is coming to Taiwan. Fans in Taiwan are rejoicing about its arrival. On the contrary, we feel pity for those who have signed up. Netflix今年進台灣,美劇粉絲引頸盼。我們其實很為這些人難過,為什麼呢?讀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摘譯如下: 「訂閱Netflix的DVD服務,主要就是為了它完整的DVD片庫。用戶有超過93,000部電影可供選擇。透過郵寄遞送服務,92%的用戶可以隔日取片。此外,因為著作權原因,最新發行的影片通常只以DVD配送,不供網上串流。」 「實體DVD和藍光DVD租借的授權其實比線上串流單純很多,電影通常在上映內一個月內即開始授權。串流影片則完全不同,授權合約經常到期或更動。Netflix常常必需從其影片庫中移除電影,也嘗試著用自製影集來補強其內容。很多Netflix粉絲對這樣的問題並不陌生,喜歡的電影一看再看,但再回首時,這些電影卻已遍尋不到。影片來來去去在串流服務可說司空見慣,使用者如果喜歡重看好片,還是用它的DVD服務比較好。」 Netflix台灣,價高片少 瞭解影音業者串流授權模式的都知道,契約和授權金都是以國家/地區為計算基礎,個別談判的。因此,每個地方能看得到聽得到什麼,永遠都是不一致的。這部分,Netflix 在美國拿到的授權片庫比起台灣的大得多、新得多。但是 Hastings給比較爛的服務,然後要收比較貴的費用(參考Spotify美國和台灣的服務方案與費率差異。) 在美國的 Netflix 可以另外訂郵寄 DVD/Blu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