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bout us

eCounsel group

A boutique firm with unparalleled expertise 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We have good command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legal practice, and have undertaken highly regarded cases. Because the small business scope, we pay more emphasis on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nd choose clients with deliberation. The managing partner not only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s in various legal issues more over than 20 years, but invests and manages several technology companies. In addition, he always checks each case rigorously. Clients’ business objectives are our primary focus. To achieve the same in the most cost-effective fashion trumps all seemingly sophisticated legal discussions.

Apple Music Comes at Full Speed

2015 - 06 - 07

Apple looks beyond iTunes with launch of its streaming service

「When Apple unveils a new music streaming service at the 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 it will largely leave behind its 15-year-old iTunes brand.

The company’s competitor to streaming pioneers such as Spotify and Pandora, the radio service, will simply be called Apple Music.

Co-founder Steve Jobs described iTunes as the earlies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section of technology and the liberal arts”. But from now on, it will remain only as the name of the old download store…….」

http://www.ft.com/cms/s/0/f1d6e2ce-0b6b-11e5-994d-00144feabdc0.html#ixzz421BeGmm9
以下5點,為筆者的觀察

  1. 每一支iOS裝置都會被強制裝載(出廠預載或軟體更新)。
  2. 在手機上付費流程,只要點幾下就完成,整個完封大勝Spotify與KKBOX。

(沒有任何一家音樂串流業者之毛利率高到讓自己在付掉了30%的蘋果或谷歌稅之後還能活下去,大家的金流都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1. 不必與電信公司分帳。

(信用卡的手續費才不到2%,但其他音樂串流業者有極大百分比的月費必須透過電信帳單代收,其手續費高達15%)

  1. Apple當年靠iPod與iTunes重新站起來。因此,音樂在精神理念上對其非常重要,但所帶來的營收盈餘根本不重要(市值都已上看一兆美元了),所以縱然完全不賺錢都能做下去(比方說,如果有一天,Apple把錄音/詞曲/公開傳輸等著作權人的總拆分比拉高到85%… 如此一來,它既能賺到版權人的掌聲與跪謝、Taylor Swift又肯定願意讓它上架、再搏得了蘋果挺音樂的好名、又順便打敗了其他的音樂串流業者。)
  2. Apple硬體上的毛利概抓50%、AppStore躺著也能靠其他app業者賺進30%,這種辛苦向他人每年換約拿授權的內容產業怎麼賺也賺不了這麼多,拆分比根本就是業界半公開的秘密。所以,Apple只要靠更強的內容來賣硬體就好,IT業裡有誰能這麼做? 而且,玩了音樂串流之後接下來呢? Netflix的Reed Hastings不知道有無思量出對策?

如果Apple真有為這樣的決策,的確有可能會打敗其他串流業者;但是,當年M$用OS捆綁IE打敗Navigator的教訓記憶猶新,Spotify和KKBOX是不是會利用各國反競爭法來提前阻擋,頗值得觀察。

Recommended article 

Pension Reform Basics: Exceptions for Legitimate Expectation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scrutiny over the pension system of military officials, civil servants and educators in Taiwan. Our tax payments indeed have been allocated largely to keep the promises which our governments made to support…

Enron

In 2002, U.S has passed Sarbanes-Oxley Act, to reform corporate security regulations and protect investor from fraudulent accounting activities by corporations. 美國於2002年以史無前例的速度通過了七十年來最大的公司證券法制改革-沙氏法案(又稱企業改革法案)來因應自2001年底以來陸續爆發的知名公司之財務弊案,而其中恩龍公司於2001年底申請破產保護正是這一連串企業弊案的開端。 2001年10月,恩龍公司公布當年第三季的損失達6億美元後,遭到美國證管會以及司法部的調查,牽扯出恩龍公司財報造假、負責查帳的會計師無法發揮應有功能的弊案。 在相關單位正式調查之後,恩龍公司向證管會報告其以前的財務報表有錯誤而要修正,將原本隱藏的十億美元損失揭露,另外還宣布股東權益必須調降12億美元,此時恩龍公司的股價也早就跌至谷底,同年底恩龍公司只好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當時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破產案。同樣的受害者仍是投資人、債權人以及市場信心及金融秩序。負責簽證的安達信(美果五大會計師事務所龍頭)會計事務所也跟著倒閉。 恩龍公司為了擴張業務而使用會計技巧,透過設立關係企業[1]的手法募集資金,以便維持股價跟信用評鑒,而且依照規定[2]恩龍公司的財報當中並不用揭露關係企業的交易情形,恩龍公司便利用此漏洞來從事非常規交易,創造公司帳面上的利潤。簡單的說,就是用關係企業承擔虧損來製造恩龍公司的帳面上數字,但是其實真正要承受虧損的還是恩龍公司本身。 恩龍弊案的最大問題出在重要的財務資訊沒有揭露給投資人,利用複雜的會計方法與關係企業與以掩飾,使投資人受到矇騙,認為公司的財務狀況前景看好,所以問題仍然是出在這些財物業務文件上面,資訊不夠充分。 博達案被稱為「臺灣的恩龍案」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恩龍案與博達案的問題都出在於利用子公司或空殼公司做非常規交易,欺騙投資人,另外負責查帳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又因為自身利益關係而放水,外部審核機制形同虛設。 安達信會計事務所的行為正好可以作為本書提出創新觀點的佐證,因為安達信會計事務所在2001年得知恩隆公司受到主管機關的調查時,其合夥人立刻命令將與恩隆公司有關之文件予以銷毀,包括許多紙本、電子郵件與電子檔資料,企圖湮滅恩隆公司與其會計事務所為不法行為之證據,由此我們更清楚了解文件的保存對於事後發現真實、追究責任之重要性。 除此之外,如同博達案我們所提到的,恩龍公司在與自己的關係企業從事各種交易的時候會產生各種文件,契約、訂單、匯款單、銀行對帳單以及各種書信往來等,這些文件因為沒有充分的表現交易資訊內容,而誤導投資人及證券分析專家,致使弊案造成之傷害擴大。將所有交易過程中產生的文件保存好,一旦被製作出來就必須立即建檔,那麼就算某些文件是有問題的也可以防患於未然,而且把各種相關的文件放在一起也有利於事後公司內部的稽核或是會計師事務所的查帳。縱然會計師事務所與被簽核的公司有掛勾,這些保存的文件也會使不肖會計師無所遁形! 參考資料: 1. Special purpose entity, 有稱做「特殊目的事業機構」、「特殊目的公司」等。 2.依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訂定的財務會計準則規範No.140第34、36段規定,只要有除了特殊目的事業公司之母公司以外之單一投資人投資該機構達總價值百分之三時,該機構的交易活動就不用在母公司之合併財報中揭露。此為會計上所稱之「資產負債表外之交易」(off-balanced…

Internal Controls: Understaffed

Another problem in internal control practices is that they often exist to keep up the appearance.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control exists only for compliance’s sake. 實務上最常見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內部控制制度流於形式,淪為一個僅僅為了符合法律規定而存在的編制。由於管理階層對於內部控制制度的不重視,造成公司不願花費成本聘請太多內部稽核人員,而使一個人員須負責超過其負荷量的業務,稽核品質可想而知。 在有分公司的情況下,一位總公司的稽核人員除了要負責數個業務單位之查核工作外,還要外加每個月出差至公司其他營業據點或應受查單位從事查核工作,從事相關工作的稽核人員根本不可能深入了解所轄查核業務的內外規以及實際運作的全貌,外加分公司人員由於自身業務忙碌、怕麻煩或其他自身利益之考量,往往不願意全力配合調查或是提供完整資料,而最後稽核人員迫於時限壓力,還是得交出稽核報告以及查核明細表,在這種工作底稿都未能完整取得之前提條件下,內部稽核的高調唱得再響,實際上也歸於枉然。 1. 請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類別薪資調查報告,民國95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