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關於我們

天遠律師事務所

這是一間深研科技與商務的事務所,我們精通產業生態及法律實務,承辦過的案件亦常受社會矚目。

我們小而精,所以慎選客戶。

擁有20多年執業經驗、同時投資管理多家科技公司的主持律師,始終逐一把關每個委任案件,團隊亦時時設身處地,協助客戶以最經濟的手段達成商務目標。 天遠深信,空談法律規定毫無意義!

談律師的收入:天道酬勤?

2019 年 04 月 05 日

天道酬勤?勤能補拙?這話似乎沒錯。但如果套用到律師這一行,專業技能中下的同道,靠著爆肝(比方說996 – 朝九晚九,再加上每周上班六天)的血汗生涯,充其量也只能從「三餐不繼」變成「終有溫飽」。想從996再拼成997,好再上一層樓?還是「富貴於你如浮雲」?

每一位想離開受僱的事務所自行開業的律師,第一件要問自己的事永遠是「案源在哪裡」?一票票的新科律師,都說要「做商務」、「做非訟」、「國際化」…(深怕只能靠著法律扶助基金會吃飯,或成天都在打傷害詐欺妨害性自主的這種案子)。先不論他們所理解的商務是怎麼一回事、或是有沒有搞懂國際化是否等同多益拿到金色證書;重點是,這樣客戶又該上哪兒找呢?用力跑扶輪社獅子會有用嗎?多搞媒體關係就會換來認同度嗎?成天巴在換過名片的董事長總經理身邊就能拿到好案子嗎?

講句不中聽的實話「大老闆口裡稱你大律師,卻打從心底瞧不起你 – 哪怕你拿的是大律師樓的名片」。

原因是?(1) 你擔不了風險,錢(律師費)倒是一開始就很好意思地要;(2) 你開口閉口都是法律,我的生意經你根本不懂;(3) 我只要晃晃鈔票,像你這樣的人就一票擁過來…

總之,光靠勤勞,買不到尊敬,換不到高報酬的好案子。

紐約時報這篇 Tech Is Splitting the U.S. Work Force in Two(科技將美國的勞動力一分為二)作了完整卻扼要的分析。美國近年來的失業率確實已經來到了史上最低點,但單以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為例,占絕大多數就業人口的服務業,平均年收入只有三萬(美元)不到(熟悉美國生活的都知道,這種錢在美國大城市連過餬口都有困難,更別提萬一生病得面對高價的醫療保險及藥價自負額,或家人有照護需求了),而躋身進了英特爾或恩智浦這種科技公司的,年均薪則破了十三萬。愈趨明顯的社會現象呈現出來的,是和從前許多經濟學家的預測相反的:科技只讓極少部分人的經濟條件大幅改善;對於其他大部分的勞動者而言,它帶來的不過是悲劇。

天道酬勤?想搏上位的年輕法律人,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話了。跨界、高端知識的力量,在我們這個行業裡,遠勝過「腰要軟、嘴要甜、腿要勤」。我們以自己的所見所聞,分享了作為商務律師科技律師的心得共二十篇,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的台灣新血,成為在國際間嶄露頭角、呼風喚雨的大律師!

你或許想看 

管你哪國的科技新貴,法律之前都是凡人

台灣歷來數不完的半瓶水偽知識份子,鎮日在牆頭草鄉民簇擁下,以為「法律跟不上科技」這種字樣可以印在潮T上,高調狠批自己的政府,動輒舉美國中國當進步的範例,仿佛台灣的年輕世代沒生出馬雲馬化騰趙長鵬黃崢張一…

美.中.港

因為工作的關係,從97回歸前我就常往返香港台北。在那裡,也有一些好朋友,常保持連繫。 香港會走向何處,一直都是我30年來研究美中並密集造訪之際,不時會跳出來的一個邊陲課題。近幾年來,這座驕傲的城市因為…

商業.律師業.創業DNA

一家公司在商業環境裡每天殺進殺出的有趣之處,是可以按照自己的觀照與分析,以所能掌握到的「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努力實現具體的目標。 身為商務律師的微妙之處,是要看懂客戶置身於其商業環境中的資源配置…

適當安全措施 = 不確定的法律概念 ≠ 人云亦云

2012.9.18 我們之前就分析過,從公司經營的角度看待即將在今年10月1日施行的個資法,望之令人生畏,但重點只需要放在「適當的安全管理措施」(第6條、第27條、第48條)就好,表面上看起來也不難。…

美國人沒錢買藥的心酸

對很多美國人來說,看病買藥,是會破產的。從以下華爾街日報文章,可以略窺美國人沒錢買藥的心酸。摘譯如下: Patients Struggle With High Drug Prices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