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bout us

eCounsel group

A boutique firm with unparalleled expertise 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We have good command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legal practice, and have undertaken highly regarded cases. Because the small business scope, we pay more emphasis on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nd choose clients with deliberation. The managing partner not only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s in various legal issues more over than 20 years, but invests and manages several technology companies. In addition, he always checks each case rigorously. Clients’ business objectives are our primary focus. To achieve the same in the most cost-effective fashion trumps all seemingly sophisticated legal discussions.

Five Components of Internal Controls

2011 - 10 - 04

Besides the three objectives, The COSO report also covers the five interconnected factors that constitute internal controls systems, which are control 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 control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monitoring.

(一)控制環境
COSO報告除了三大目標之外還提出了組成內部控制制度、彼此互相關聯的五大要素,分別是控制環境(control environment)、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動(control activities)、資訊與溝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及監督(monitoring)。

內部控制制度既然是在一家企業內被執行,那麼這控制環境當然就是指這家企業本身,但是這環境不是在說這家企業的內部裝潢是否富麗堂皇、有沒有設置無線網路等硬體設備,換句話說,控制環境所注重的是這家企業內部的「氣氛」如何,員工都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氛圍下從事他們手上的工作。比如說,如果公司高層將「誠信經營」作為最高準則,員工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發生弊案的機會就比較低;而當高層都想盡辦法、不擇手段的獲取自身的利益時,又要如何期待員工奉公守法的執行職務?

控制環境是塑造組織文化、影響員工執行控制制度成效的綜合因素。員工的操守、價值觀及能力、經營者的經營風格及管理哲學、董事會及監察人的關注及指導都是影響控制環境的因素,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了公司內部的控制環境。控制環境的良窳會影響企業經營者的其他內部控制活動,所以也是其他四大要素的基礎。

(二)風險評估

企業經營者必須面對各種商業上的風險,這些風險可能出自外部因素的改變,像是原料物價格提升、競爭對手的行動、政府的法令規範改變等;企業內部存在的潛在風險則有可能為決策錯誤、不當的會計處理或不實財務資訊、員工素質不佳、監督系統失靈等。這些風險的存在可能使企業獲利的目標無法達成,所以企業經營者有必要分析、認識有哪些可能的風險,並且對之採取防範方法。具體一點來說,內部控制就是一種風險評估、管理、控制的過程。

(三)控制活動

企業於評估可能會發生的風險之後,下一個步驟就是去控制風險,比如說事先避免風險的發生,縱然無法避免也要盡可能的降低風險發生後對企業本身所造成的損害。這些企業用來避免風險、降低損害的各種過程方法,就是控制活動。

控制活動出現在組織中的各個層級,會以不同的面貌呈現,諸如上級的批准、認可、授權、調節、覆核、營運表現的事後檢討、資產資訊的保護以及責任區隔等。這些方法或是企業內部的各種營運流程的建立都是控制活動的一環。

(四)資訊與溝通

相較於控制環境是內部控制制度其他四要素的基礎,資訊與溝通則是貫穿整個內部控制制度的骨幹,可以說是五個要素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到底資訊與溝通在企業營運當中扮演什麼角色?

企業要做出任何的決策之前,都必須分析研究各種可能取得的資訊。這些資訊可能來自於企業內部,像是企業的銷售統計、財務報表;也可能是來自於企業外部,像是市場喜好、原物料價格波動。資訊的內容五花八門,可以是財務方面或是非關財務方面(企業營運、法令遵循或其他)。不論資訊的來源是內部或外部,內容是關於財務還是其他方面,資訊越充分就越容易做出正確的決策。除此之外,企業也必須因應各國法規的要求將自身的財務資訊對外揭露,當然,這些資訊必須是正確無誤的,這是企業資訊的另一個重要用途。 資訊本身必須被有效的利用才能發揮功能,此時就需要有資訊的流通、傳遞,也就是需要有溝通,企業內部由上到下需要有溝通,如此一來管理階層的企業管理、營運或是內部控制策略才能徹底被執行;企業基層到管理階層由下到上的溝通管道也必須通暢,管理階層才能適時的對第一線情況予以掌握;企業中的各部門、單位間也必須有橫向的溝通,處理各種業務才會更有效率;企業跟外界團體的溝通也不能少,與客戶、供應商、股東、政府等都溝通都關係者企業的未來。

資訊與溝通必須充份且適當,內部控制才有良好的成效,如果資訊與溝通不充足,不適當,那麼就會產生決策錯誤、弊案防不勝防的危機。除此之外,資訊與溝通其實是五大要件中最為重要的一樣個要件,容後說明。

(五)資訊與溝通

內部控制的監督,就是不時的對原本的內部控制制度做評估。諸如,了解企業的控制環境好不好,員工對於工作的態度如何?對於各種風險有沒有及時的發現、分析以及控制?企業內部的控制作業有沒有被徹底執行?資訊系統的紀錄、管理正確、適當嗎?內部同仁之間的溝通暢通無阻嗎?

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經營者掌控企業整體營運流程的方法之一,但是內部控制制度本身的成效一樣需要隨時被評估,一旦外部或內部的情況有改變,如企業目標、作業流程的改變可能使本來的內部控制作業不符合需求,當然內部控制制度也必須做出應變,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Recommended article 

How to Improv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 Part 1

The only benefit of The Medical Care Act is to patronize voters and deteriorat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化三尺之凍亦非旦夕之功。醫糾法除了一味討好選票進而深化醫病對立之外無任何效益,其蠢無比。其實,回歸事物之本質思考,最近影響民生鉅大卻又莫衷一是的難題並非無解。我試圖在此拋磚引玉,提出A-B-C三個不成熟的思考方向,就教於大家。但在提出之前,以下我將先表明自己的五項認知基礎,如果您我在此已經出現岐異(我並不否認自己一定有盲點),那麼我的解決方向自然也就不值參考了。 一、認知基礎: (1) 絕大多數待在救人前線的醫師,都把希波克拉提斯誓詞裡「為病人謀福」放在心上。他們對事業成功的定義,不僅僅在於自身財富的累積。 (2) 醫師、護理人員、藥師,基於他們所接受到的學術與專業上的嚴格訓練,在第一線上、在第一時間,究竟採取何種救治程序暨方法才適當,應該給予他們較大的裁量空間,在司法上故意過失存否之認定,不宜純依「後見之明」來觀察;刑法第22條「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的阻卻違法事由之認定,也必須就此從寬解釋。 (3) 當前健保償付制度與動輒剋扣點值的作法,既不許醫院多賺、又嚴懲申報違規,等同拿刀架在一邊身負救人重任、同時又富具超越常人專業能力的前線醫療人員的脖子上,命令他們辦事。 (4) 在台灣,健保所支應的藥費佔總償付額近三成,比OECD國家的均值高了近一倍。全民健保屬於社會保險,但為討好選民,運作起來像私人保險,除了給人民基本的照護之外,還要管到大家心裡舒不舒服。社會保險,捍衛的是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以藥費支付為例,在同成分、劑型、劑量之條件下,健保局僅須支付學名藥費而非昂貴的原廠藥費,全民健保即可被認為是成功的制度;畢竟根據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之規定,學名藥一旦核准,就已表示其療效與原開發廠藥相同(至於實質上不論醫師或病人認知如何,均非所問,如果要指定使用,超過學名藥的部分均應自付,天經地義)。既如此,健保局自然不該慷他人之慨,對實質相同的東西,支付更高的價格給原開發藥廠。 (5) 民主國家的司法都是不告不理,告而必理。美國的medical malpractice訴訟比起台灣有過之而無不及,醫護動輒得咎,判賠金額還會經常附帶懲罰性賠償金,數十萬至數百萬美金根本就是常態。 因此,如何解決醫病關係之對立,請見下篇〈醫病關係,有解(2)〉

Thailand Embraces Blockchain Economy

While the two biggest economies in the world are still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think about blockchain and crypto, a Southeast Asian country known for its booming tourism industry is gradually becoming an active…

Merger Is Not the Cure for Everything

With Taiwan’s technology firms’ performance worsen, business pundits often advocates for mergers between local manufacturers or suppliers. 宏達電斷尾求生 能否東山再起? 「……光是靠台灣市場是沒有辦法讓宏達電起死回生的。唯一的辦法,也是拯救台灣品牌的方式,就是讓目前台灣幾家主要的智慧型手機廠商進行整併,大家一起重新整合資源,才有機會讓台灣品牌衝出一條路。」 http://udn.com/news/story/6848/1135575 每次遇到台廠出大問題,就會有企管蒙古大夫跳出來,開出「與競爭對手或上下游產業鏈整併」的處方箋。我看說他們蒙古夫夫並不貼切;藥到命除,用劊子手形容還合適些。 hTC + Asus + Acer + … 這種招式,小學生都講得出來。但是會不會有用?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