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bout us

eCounsel group

A boutique firm with unparalleled expertise 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We have good command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legal practice, and have undertaken highly regarded cases. Because the small business scope, we pay more emphasis on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nd choose clients with deliberation. The managing partner not only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s in various legal issues more over than 20 years, but invests and manages several technology companies. In addition, he always checks each case rigorously. Clients’ business objectives are our primary focus. To achieve the same in the most cost-effective fashion trumps all seemingly sophisticated legal discussions.

Five Components of Internal Controls

2011 - 10 - 04

Besides the three objectives, The COSO report also covers the five interconnected factors that constitute internal controls systems, which are control 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 control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monitoring.

(一)控制環境
COSO報告除了三大目標之外還提出了組成內部控制制度、彼此互相關聯的五大要素,分別是控制環境(control environment)、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動(control activities)、資訊與溝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及監督(monitoring)。

內部控制制度既然是在一家企業內被執行,那麼這控制環境當然就是指這家企業本身,但是這環境不是在說這家企業的內部裝潢是否富麗堂皇、有沒有設置無線網路等硬體設備,換句話說,控制環境所注重的是這家企業內部的「氣氛」如何,員工都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氛圍下從事他們手上的工作。比如說,如果公司高層將「誠信經營」作為最高準則,員工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發生弊案的機會就比較低;而當高層都想盡辦法、不擇手段的獲取自身的利益時,又要如何期待員工奉公守法的執行職務?

控制環境是塑造組織文化、影響員工執行控制制度成效的綜合因素。員工的操守、價值觀及能力、經營者的經營風格及管理哲學、董事會及監察人的關注及指導都是影響控制環境的因素,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了公司內部的控制環境。控制環境的良窳會影響企業經營者的其他內部控制活動,所以也是其他四大要素的基礎。

(二)風險評估

企業經營者必須面對各種商業上的風險,這些風險可能出自外部因素的改變,像是原料物價格提升、競爭對手的行動、政府的法令規範改變等;企業內部存在的潛在風險則有可能為決策錯誤、不當的會計處理或不實財務資訊、員工素質不佳、監督系統失靈等。這些風險的存在可能使企業獲利的目標無法達成,所以企業經營者有必要分析、認識有哪些可能的風險,並且對之採取防範方法。具體一點來說,內部控制就是一種風險評估、管理、控制的過程。

(三)控制活動

企業於評估可能會發生的風險之後,下一個步驟就是去控制風險,比如說事先避免風險的發生,縱然無法避免也要盡可能的降低風險發生後對企業本身所造成的損害。這些企業用來避免風險、降低損害的各種過程方法,就是控制活動。

控制活動出現在組織中的各個層級,會以不同的面貌呈現,諸如上級的批准、認可、授權、調節、覆核、營運表現的事後檢討、資產資訊的保護以及責任區隔等。這些方法或是企業內部的各種營運流程的建立都是控制活動的一環。

(四)資訊與溝通

相較於控制環境是內部控制制度其他四要素的基礎,資訊與溝通則是貫穿整個內部控制制度的骨幹,可以說是五個要素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到底資訊與溝通在企業營運當中扮演什麼角色?

企業要做出任何的決策之前,都必須分析研究各種可能取得的資訊。這些資訊可能來自於企業內部,像是企業的銷售統計、財務報表;也可能是來自於企業外部,像是市場喜好、原物料價格波動。資訊的內容五花八門,可以是財務方面或是非關財務方面(企業營運、法令遵循或其他)。不論資訊的來源是內部或外部,內容是關於財務還是其他方面,資訊越充分就越容易做出正確的決策。除此之外,企業也必須因應各國法規的要求將自身的財務資訊對外揭露,當然,這些資訊必須是正確無誤的,這是企業資訊的另一個重要用途。 資訊本身必須被有效的利用才能發揮功能,此時就需要有資訊的流通、傳遞,也就是需要有溝通,企業內部由上到下需要有溝通,如此一來管理階層的企業管理、營運或是內部控制策略才能徹底被執行;企業基層到管理階層由下到上的溝通管道也必須通暢,管理階層才能適時的對第一線情況予以掌握;企業中的各部門、單位間也必須有橫向的溝通,處理各種業務才會更有效率;企業跟外界團體的溝通也不能少,與客戶、供應商、股東、政府等都溝通都關係者企業的未來。

資訊與溝通必須充份且適當,內部控制才有良好的成效,如果資訊與溝通不充足,不適當,那麼就會產生決策錯誤、弊案防不勝防的危機。除此之外,資訊與溝通其實是五大要件中最為重要的一樣個要件,容後說明。

(五)資訊與溝通

內部控制的監督,就是不時的對原本的內部控制制度做評估。諸如,了解企業的控制環境好不好,員工對於工作的態度如何?對於各種風險有沒有及時的發現、分析以及控制?企業內部的控制作業有沒有被徹底執行?資訊系統的紀錄、管理正確、適當嗎?內部同仁之間的溝通暢通無阻嗎?

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經營者掌控企業整體營運流程的方法之一,但是內部控制制度本身的成效一樣需要隨時被評估,一旦外部或內部的情況有改變,如企業目標、作業流程的改變可能使本來的內部控制作業不符合需求,當然內部控制制度也必須做出應變,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Recommended article 

Abstraction Cases (Monopoly)

【第肆章 – 違法總在不知不覺中 – 案例一】 荷蘭商皇家飛利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日本新力股份有限公司、日商太陽誘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利浦、新力、太陽誘電)分別擁有數項不同的「可錄式光碟」(CD-R)產品規格相關之專利,由於其他製造商如果要生產此種可錄式光碟,都必須要取得這些相關的專利授權方可合法製造、銷售該產品,所以三家公司為了便於向世界各國製造可錄式光碟之製造商進行專利授權,而採取聯合授權之方式來進行授權,也就是先由新力與太陽誘電公司將其手上擁有的相關專利權先授權給飛利浦公司,再由其整合各項專利後整批授權給被授權人。 而在授權金額約訂方面,飛利浦公司與被授權人之約定本來是以「光碟淨銷售價格3%或是日幣十圓中之較高者」作為權利金之給付標準,在簽約當時可錄式光碟的市價大概是日幣300多圓,兩種計算方式的結果相差不多,但是一兩年後可錄式光碟的市場需求與出貨數量大幅增加、價格則是大幅下跌,如果仍然是以原來的授權金計算方式將會造成被授權人無法負擔之情況,雖然被授權人屢次向其反應,其仍沒有要因此改變授權金計算方式的意思。請問飛利浦公司、新力公司、太陽誘電公司維持原本的授權金計算方式之行為有無違法之虞? 違法理由分析 這三家公司有無違法?如果答案是有,那到底又是違反了哪一種法律呢?想必大部分的讀者大概還是有如入五里霧中,對此大感迷惑吧!飛利浦公司、新力公司、太陽誘電公司維持原授權金額計算方式的行為其實會違法公平交易法官於獨占事業禁止行為的規定。 公平交易法對於獨占事業的定義規定在第5條:「本法所稱獨占,謂事業在特定市場處於無競爭狀態,或具有壓倒性地位,可排除競爭之能力者。二以上事業,實際上不為價格之競爭,而其全體之對外關係,具有前項規定之情形者,視為獨占。第一項所稱特定市場,係指事業就一定之商品或服務,從事競爭之區域或範圍。」同法第5-1條2與公平交易法施行細則第3條則是提供一些企業是否為獨占企業的判定標準。 企業如果僅是被認定為獨占事業,並不會有什麼違法的問題,但是獨佔企業有公平交易法第10條的適用,不得為下列特定行為:一、以不公平之方法,直接或間接阻礙他事業參與競爭。二、對商品價格或服務報酬,為不當之決定、維持或變更。三、無正當理由,使交易相對人給予特別優惠。四、其他濫用市場地位之行為。 在本案例當中,這三家公司擁有專利之產品為可錄式光碟,不論其產品技術功能、價格以及市場定位都與相類似之產品有所區隔,所以該可錄式光碟片技術市場可以被視為特定市場。另外再依照公平交易法施行細則第3條3所提供的判斷標準來審酌,就會發現可錄式光碟有關的重要專利都在這三家公司手上,全球的可錄式光碟的製造都必須透過這三家公司取得專利授權,具有世界性的壟斷地位,其所決定之權利金金額勢必會直接影響可錄式光碟市場之價格,所以飛利浦公司、新力公司、太陽誘電公司透過聯合授權之方式取得可錄式光碟市場之獨占地位,屬於公嫖交易法第五條所稱之獨占事業。 公平交易法之立法目的在於維護交易秩序與消費者之利益,原則上並不會禁止獨占事業之出現,但是正因為獨占事業的市場影響力極大,為了避免獨占事業位了自己的私利而破壞市場交易秩序,才會限制獨占事業不得濫用其市場地位。本案例中的飛利浦公司、新力公司、太陽誘電公司公司透過聯合授權之方式取得市場上的獨占地位,在可錄式光碟全球出貨量遽增、商品單價急速下跌之情況下,其權利金收益已經大幅超出其所預期,雖經被授權人屢次反映其授權金計算方式不合理之處卻仍無動於衷,使授權金額無法做有效之變更以因應市場需求,不當維持權利金之價格,當然是違反公平交易法第10條第2款之規定。 如果違反公平交法之規定,依同法41條所規定之罰鍰數額最高可以到2500萬新台幣,如果經過主管機關命令停止其行為而不停止或是再犯的話還會有刑事責任,對於企業經營者或其投資人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損失,讀者不能不注意! 違法總在不知不覺中 企業很容易在不知不覺當中違反公平交易法當中關於獨占事業禁止行為之規定,其中一原因就是企業有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獨占事業,公平交易法第5條關於獨占事業定義之文字非常的抽象,縱然企業知道獨占事業之相關規範,也根本沒辦法讓企業得知自己是否已經成為獨占企業。同法第5-1條:「事業無左列各款情形者,不列入前條獨占事業認定範圍:一、一事業在特定市場之占有率達二分之一。二、二事業全體在特定市場之占有率達三分之二。三、三事業全體在特定市場之占有率達四分之三。」雖然比較明確的給予以市場佔有率來計算的判斷標準,但是這些標準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在判斷其自身是否為獨占事業這一點上面,根本沒有實質上的助益,雖然法令上告訴你市場占有率到多少才會是獨占事業,問題在於市場占有率之計算非常困難,該用出貨金額算或是出貨數量算?條文當中並未明確說明,企業怎麼可能搞得清楚?再者,又該由誰來判斷占有率?企業會一邊出貨一邊對照其市場占有率嗎?在商業上通常是以統計出來之數據來計算市占率,為統計數據並非百分百正確,如果因為對統計數據之認知差距使企業背負公平交易法之相關責任,豈不等於使企業在不知不覺中違法? 在民國88年公平交易法修正前4,中央主管機關還會定期公告哪些企業是獨占企業,雖然在最後的認定上仍然會以案發當時實際情況而定,至少對於被公告為獨占事業的企業來說還是具有警惕的效果在,然而於88年修正後主管機關不再定期公告獨占事業5,雖然公平交易法施行細則第三條中有提供市佔率、替代可能性、影響特定市場影響價格之能力、他事業加入之困難等相關判斷標準,對於企業在判斷自己是否為獨占事業上仍然是困難重重,因此而違反獨占企業的相關規定而遭受高額罰鍰6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1. 本案例係參考公平會民國 91 年4月25日公處字第091069號處分書。後來這三家公司分別向行政院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而該處分遭到法院撤銷。惟在獨占的部份法院認為這三家公司的確是有違反公平交易法之規定,但是公平會在罰鍰數額的裁量上有瑕疵所以將其撤銷。完整判決內容請參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2年訴字908號、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2年訴字1132號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2年訴字1214號等判決。 2. 參照公平交易法第5-1條:「事業無左列各款情形者,不列入前條獨占事業認定範圍: 一、一事業在特定市場之占有率達二分之一。 二、二事業全體在特定市場之占有率達三分之二。 三、三事業全體在特定市場之占有率達四分之三。 有前項各款情形之一,其個別事業在該特定市場占有率未達十分之一或上 一會計年度事業總銷售金額未達新臺幣十億元者,該事業不列入獨占事業 之認定範圍。事業之設立或事業所提供之商品或服務進入特定市場,受法令、技術之限 制或有其他足以影響市場供需可排除競爭能力之情事者,雖有前二項不列 入認定範圍之情形,中央主管機關仍得認定其為獨占事業。」 3. 參照公平交易法施行細則第3條:「本法第五條所稱獨占,應審酌下列事項認定之: 一、事業在特定市場之占有率。 二、考量時間、空間等因素下,商品或服務在特定市場變化中之替代可能性。 三、事業影響特定市場價格之能力。…

Lee & Li Attorney-At-Law Embezzlement Case (Part 1)

In October, 2003, The largest law firm in Taiwan was facing the biggest crisis ever happened since its birth. Eddie Liu, an employee of Lee & Li, had made unauthorized sales of stocks, transferred the fund…

Those Who Have U.S. Citizenship, Beware of the Double Taxation Conventions

FATCA is already disturbing, but very few people understand that the Double Taxation Conven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U.S would be a thousand times worse. Continue reading